(通讯员 王艳)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思政课教师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理解与感悟,切实将历史厚度转化为育人温度,2025年9月2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在综合楼409会议室召开了以“读四史•悟思想”为主题的第二期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黄晓聪老师领读,全体教师围绕著作《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1931—1945》开展了集体学习并进行了充分研讨。
黄晓聪老师以本书第三章《相持阶段前期两个战场的作战》为核心展开领读,系统梳理了1938 年武汉会战失利后至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期间的抗战脉络。她围绕近三年间国共两党抗战政策的调整、汪精卫叛国投敌的行径、沦陷区民众的顽强抗争、敌后游击战的蓬勃发展,以及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卓绝斗争,依托丰富史料深入剖析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这一核心论断,为在场老师带来深刻的历史启示。
互动环节中,老师们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深刻的研读感悟。张永平教授认为,本书的研读要紧扣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经典文献,依托文献中详实的史料支撑,系统阐释游击战争在抗战全局中的战略价值,从而有力印证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的中流砥柱作用。卢建芬老师则聚焦史料收集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她指出,该书史料丰赡、脉络清晰,可助力教师讲透道理,避免空洞说教,通过鲜活案例与深度分析,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历史、增强“四个自信”。
教研室主任郝晓鹏在总结中指出,通过共读经典文献和最新史料汇编,一是实现了史料储备的深化,教师们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宏观全貌、关键细节及历史意义形成了更为系统的把握,为思政课堂积累了扎实且鲜活的教学素材。二是推动了历史思维的淬炼,大家围绕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讲深讲透抗战历史的内在逻辑筑牢了基础。三是强化了育人使命的担当,在直面日军暴行的历史认知中,教师们进一步坚定了用好历史这一“最好的教科书”与“最好的营养剂”的责任感,明确了在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着力点。她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学习的劲头,坚持从经典文本中寻找活水源头,学会用研究思维研读经典文本,提高马克思主义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