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艳 郝晓鹏)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增强青年的国家安全意识,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立体衔接有效融合,用好用活本土红色文化,2025年4月16日,马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带领24级本科生学生代表、国际实验室班学生代表、求是宣讲队部分成员共40人,走进江汉关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们在实地参观中感悟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青春筑牢安全线 理论照亮复兴路
活动拉开帷幕,曾月柯老师以江汉关为窗口,深入探究关税主权与国家安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回顾百年变迁,结合时政热点,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中国毫不畏惧,每次都有理有据地反制回击,面对单边主义关税霸凌,国家的回应展现了历史沉淀地战略定力。江汉关的钟声百年回响,从“关税抵押”的无奈到“自主创新”的自信,改变的不仅是钟声的内涵,更是国家安全的雄厚底气。曾老师最后呼吁,“站在国家安全教育日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既是新时代安全的受益者,更是未来安全的建设者。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共同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聆听百年江润钟声 践行百年复兴征程
接着,黄晓聪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江汉关大楼建设的缘由。恰逢整点,钟声悠扬敲响,黄老师生动讲述起这座建筑历经的百年风雨历程,带领同学们仿若穿越时空,真切触摸到历史的脉络。随后,卢建芬老师巧妙地将纲要课程 “搬” 至博物馆内,借助馆内丰富多样的图片与珍贵稀有的文物,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自1861年武汉开埠设关,直至全面解放时期,江汉关钟楼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那段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历史。江汉关钟楼巍峨耸立、高耸入云,它不仅见证了百年时光的悠悠流转,更是中国近代史的生动写照与具象缩影。
走进博物馆,讲解员引导全体师生依次参观了“汉口开埠——武汉城市现代化的起点与初探”“艰难前行——武汉城市现代化的探索与抉择”“迈向辉煌——武汉城市现代化的飞跃与发展”三大展区。师生们认真聆听讲解,不时停下脚步,仔细端详每一件文物、每一幅画面。透过这些展品,同学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武汉在走向现代化道路上所历经的艰难困苦,每一步都凝聚着武汉人民敢为天下先、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勇敢探索精神。与此同时,同学们也真切感悟到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在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深刻领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幸福生活接续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初心。
循红迹传红色基因 数智共筑青春之梦
参观结束后,在悠悠钟声的陪伴下,同学们围绕教师与讲解员的现场教学,结合自身体验,就武汉的百年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来自24级播音主持专业的陈帅瑄同学激动地表示,“此次参观学习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忘的思想洗礼。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懈探索,也让我深知青年学生肩负的使命责任。我们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坚韧与担当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奉献自己的青春伟力”。24级数字与媒体专业的马尚尚同学表示,“今天的活动让我对武汉这座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武汉‘英雄城市’的称号既是历史赋予的,更是人民奋斗而来的。青年学生应当铭记历史,传承并弘扬先辈们的奋斗精神。”
后续,小组成员将采用AI技术与生动的手绘作品描绘自己心中的江汉关,展示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内容,把青年学生对武汉城市发展的了解、信心与期望展现给更多人,同时激励青年大学生投身国家发展事业。
一直以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积极探索创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致力于办好时代大课、理论大课、实践大课。马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将持续用好用活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和各类实践教学基地,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将思政教育从教室拓展至社会,打造有内容、有深度、有趣味的思政课,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入脑入心,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在实践中坚定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