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雷智)4月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金课《工程中国》第一讲在1教102教室正式开讲。作为贯通历史与现实、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新形态思政课程,首讲以“从大国工程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通过“追问式教学”贯通历史纵深,依托“雨课堂”打造沉浸式实践平台,带领青年学子在工程史诗中感悟思想伟力,在云端策展中厚植家国情怀。
追本溯源:四重叩问贯通复兴之路
专题教学以层层递进的思辨脉络展开:“什么是工程”引导学生突破技术定义,关注工程的社会价值;“中国工程事业百年蝶变”通过对比京张铁路与智能高铁,揭示“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密码;“建设重大工程的意义”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剖析民生工程如何成为共同富裕的“国之重器”;“伟大成就的根源之问”则通过中外工程管理模式对比,彰显党的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虚实融合:雨课堂点燃策展新体验
课程创新设置“大国工程与新青年”云端策展环节,全体学生通过雨课堂平台即时上传作品并展开云端互评。方子豪同学选取“中国高铁”组图,寄语“强国之路上,新青年应如高速飞驰的高铁,保持奋进姿态,以高效行动力和创新创造力,驶向梦想彼岸”;张芷悦同学聚焦“港珠澳大桥”,写下“强国路上,新青年当如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勇挑重担、敢于创新,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跨越重重困难,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课程前瞻:双师同堂开启多维对话
据悉,《工程中国》后续课程将充分发挥“双师同堂”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工程技术专家联袂授课。在“中国的红色水利工程”“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成就”等专题中,通过理论阐释与工程现场连线、伦理思辨与技术创新对话等形式,构建“价值-技术-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课程负责人关仟透露,后续团队还将组织学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在沉浸式教学中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思政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