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工科和艺术类学生的思政课——马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开展分众教学研究活动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2024-03-14 10:20

(通讯员  王艳)结合理工类和艺术类学生人文知识储备薄弱零散,历史纵深感不强的现状,3月13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在综合楼412召开分众教学研究相关会议。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会议由教研室主任郝晓鹏主持。

会上,郝晓鹏指出,根据教学计划,本学期的教学对象均为理工类和艺术类学生,“00后”学生思维活跃,数字化水平较高,但大部分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针对本学期学生学情,教研室以专题二“近代中国社会的磨难与抗争”为例,共同探讨如何上好理工科和艺术类学生的纲要课,做到分众教学、因材施教。

随后,老师们对专题二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专题二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展开。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利用理工科生注重推理、擅长逻辑的特点,采取“引导——论证式”授课方法,设置问题导入,引用扎实的史实进行论证,引导学生通过思辨得出结论。第二,要不断优化和重塑教学内容,正面回应并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雨课堂和英华在线等信息化平台,做好课前预习和相关资料的发放,将重点问题讲透彻。在案例的选择上,既要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又要结合课堂的专业性质,以同学们所熟知的地方历史人物、历史场馆为切入点,把区域特色引入课堂教学,拉近学生与本门课程之间的距离,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会议最后,郝晓鹏老师指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想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综合素养是关键,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是基础;教师要积极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感悟历史的魅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激发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此次教研活动,极大激发了青年教师讲好理工类和艺术类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信心,为后续做好相关教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30 16: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