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田婧霓 吕少旭)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贯彻学习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9月11日下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2024年第四期“求是”沙龙在综合楼409会议室顺利开展。本期沙龙以“弘扬教育家精神 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为主题,学院多位教师围绕着教、学、研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经验交流和工作汇报。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莉主持,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沙龙。
活动从202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开始,经过“拜师仪式”,王志林教授与新进教师苏莎结成“蓝师”“青徒”。随后,王志林教授就青年教师的成长问题,结合具体案例分享了他工作多年以来收获与感悟,并向青年教师提出了“端正工作态度”“站稳教学讲台”“积极参与科研”和“构建良好环境”共四点宝贵建议。据悉,“青蓝工程”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工程,体现了学校教师在“老带新”“一带一”模式下对教学教研、师德师风的传承精神,充分发挥学校优秀资深教师“传”“帮”“带”的作用。
结对仪式后,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诺奖马斯金教学名师”李英副教授以“青年教师如何站稳讲堂——过五关斩五将”为主题,从“过专业知识关,斩知识浅薄之将”“过教材处理关,斩照本宣科之将”“过教学设计关,斩千篇一律之将”“过课堂教学关,斩沉闷无趣之将”“过教学反思关,斩固步自封之将”五大方面为学院教师们带来了一场内容详实、别开生面的教学经验分享,并从“层层关卡”中总结出教师站稳讲台应具备的“六大核心”能力,即“研究能力”“组织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学习能力”,鼓励教师们“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
李英副教授的经验传授后,教师代表关仟老师、黄晓聪老师和苏莎老师分享了各自暑期实践和培训心得。关仟老师以红旗渠的建设历史为背景,引领老师们感受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并最终将实践落实于教学,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教材体系,实现其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黄晓聪老师向与会教师们介绍了参加“纲要”课2024年网络集体备课会的体会,包括培训的基本情况、内容以及收获和启示,强调需要做到“史论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以及“历史与现实结合”,才能真正讲好“纲要”课。苏莎老师为老师们带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心得体悟,她就二十届三中全会如何进入课堂、融入途径和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释,指出教师要将理论前沿的知识带入课堂就需要自己首先能积极吸收相关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避免可能出现的简单化、低幼化和娱乐化,并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位老师讲述完毕后,在高莉副院长的带领下,教师们共同重温了暑期延安实践研修时记录拍摄的难忘瞬间。
沙龙尾声,阎占定院长作总结讲话。阎院长肯定了参与分享的老师们的精心准备,着重阐述了科研的重要地位。他指出,作为教师只有增强科研意识才能更好地树立学科意识、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水平,才能让课程有吸引力、有说服力,以充分的论据、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表达,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其后,阎院长就前日老师们各自课题申报书中凸显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归纳指导,同时就如何更正给予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方法,在积极热烈的交流讨论中让与会教师们获益良多。
此次沙龙会议进一步激发了学院教师们对教学科研的热情与信心,促使教师们将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投入到科研教学中,为学院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